汤勺只是开场:质量失控的魔幻产业链
意大利老板的崩溃绝非孤例。 一家中国代工厂爆料:印度同行接单做不锈钢汤勺模具,耗时半年才寄来样品,结果勺体厚薄不均,抛光像砂纸,板材甚至掺了杂质。 意大利人硬着头皮改了十个月,最后连义乌小厂30%的便宜货都比不过,白烧几千美金快递费。
苹果在印度栽的跟头更狠。 2023年,印度组装的iPhone 15被曝摄像头卡灰尘、边框留指纹,良品率暴跌至50%。 为清库存,苹果被迫对“印度产”机型降价20%,库克亲自派人驻厂盯流水线,流水线工人却抱怨:“图纸看不懂,师傅说啥我干啥”。
军工领域更是重灾区。 以色列高价采购的印度炮弹,10枚里3枚是哑弹,还有2枚因直径太粗卡在炮管里自爆。 报废的7门美制火炮和2辆梅卡瓦坦克,成了印度“量产品控”的耻辱柱。
2. 政策撒钱大戏:230亿美元买了个寂寞
2020年,莫迪豪掷230亿美元启动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(PLI),放话2025年让制造业占GDP的25%。 结果四年过去,制造业占比反从15.4%缩水到14.3%。 750家企业抢着领补贴,实际投产的不到三分之一。 60亿美元电子制造业补贴,仅37%企业达标;钢铁、纺织、太阳能领域项目大面积烂尾。
企业吐槽最狠的是官僚绞杀。 一家手机配件厂申请建厂,地皮批文卡了半年;想招120名工人,却因劳动法规定“超百人裁员需政府审批”,硬把规模压在99人。 老板自嘲:“多雇1个人? 我怕赔到破产! ”
补贴发放更成黑色幽默。 截至2024年,PLI计划仅拨出17.3亿美元,不到总预算8%。 制药和手机厂拿到94%的钱,只因它们是“门面工程”;而太阳能巨头信实、阿达尼直接弃权——进口设备关税太高,硬干亏更多。
3. 基建地狱模式:电停了,房塌了,货堵了
在印度开厂,先得学会“抗停电”。 古吉拉特邦工业区每周必停两次电,生产线一瘫几小时;泰米尔纳德邦的纺织厂自备柴油发电机,燃料开支暴增30%。
物流更是龟速。 孟买港集装箱平均滞留17天,比越南胡志明港多耗12天。 一批发往欧洲的衬衫,从车间到货船花了29天,德国客户直接取消订单:“等不起! ”
最打脸的是基建质量。2024年6月27日,中央邦新机场顶棚暴雨中坍塌;28日,新德里机场砸死1人;29日,古吉拉特邦机场顶棚再塌。 三天三连塌,网友P图恶搞:“莫迪基建帽子戏法,比分3:0! ”
4. 人力困局:5%的工人能看懂图纸
“培训半年,才能让工人分清公差和毛刺。 ”一家日资机床厂主管摇头。 印度仅5%劳动力受过系统职业培训,流水线上连游标卡尺都用不利索。 北方邦的螺丝厂甚至闹过笑话:师傅教徒弟“拧三圈”,结果有人拧到滑丝。
女性劳动力短缺更雪上加霜。 印度仅33%女性参与工作,比中国低30个百分点。 班加罗尔电子厂流水线常年缺人,厂长苦笑:“姑娘们结婚就被关家里,我们总不能去洞房抓人? ”
种姓制度则暗捅一刀。 低种姓员工升职遭高种姓抵制,生产线派系林立。一家汽车配件厂曝出内斗:两组工人因“谁擦高精度机床”吵到停产,理由是“他碰过的机器会污染我”。
5. 数据打脸:便宜15%,成本反涨30%
印度制造最诱人的“低价牌”,实际是陷阱。 手机组装报价比中国低15%,但配件80%靠中国进口。2023年电子元件进口额激增47%,对华贸易逆差突破1010亿美元。 代工厂哭诉:“运费加关税,成本反超广东! ”
全球供应链早已用脚投票。 苹果虽将7% iPhone产能迁到印度,但高端芯片、镜头模组仍全在中国生产;特斯拉拒绝在印建厂,马斯克直言:“停电时难道用牛拉生产线? 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