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份数据显示,讴歌这个品牌一个月的销量只有37台。告诉你,这是一个月,不是一个小时。用这个数据比喻一下,很多新款的发布会,得几百台订单才能算正常,也就是说,讴歌的销售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。曾经它还能年销一万多台,是不折不扣的小众豪华。如今,连豪华二字都变得虚无缥缈。
我身边有一个朋友,去年刚提了一台讴歌,买车的过程其实挺折腾的。看着同事的宝马、奥迪,心里也是打鼓。其实我当时还记得,讴歌一向走的是性价比路线,对比同级别的奔驰C、宝马3系,价格差不多,但内在品质还不错。比如说发动机,我记得试驾那次,转速拉到6000转,听到那细腻的动力几乎没什么失误感。变速箱倒也挺顺滑。尤其那套SH-AWD四驱系统,平时用起来挺给力的——只有在雪天或山路上,才真正会用得上。
但,即便如此,我心里还是有点难受。为什么?因为我知道光有硬货,在市场上并不一定能跑得长远。这个品牌,曾经也是硬实力加长相得体,在豪华阵营里站稳脚跟。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讴歌最辉煌的一年,销量可能突破一万五,广告营销繁忙,连带着配置也水涨船高。近年来似乎出了一些问题。消费者开始看不懂它在说什么。你说它是豪华车?可是咱们去到路上,回头率没几辆。被邻居说成看起来像长安的,感觉这种尴尬比被人调侃更难接受。
有趣的是,价格都快打骨折了。30多万的车,一开出去就变成20几万的二手贵车。这折扣的幅度,估算着,差不多收益要打五折。你说这怎么不让人心凉?劳心费神地设计心思,只为了维持销量。按我看,豪华品牌的神话,正在慢慢被打破。
我记得一位销售说过一句话:车卖不动,也怪不得谁,大家都在变,需求在变。没错。现在的消费者,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追面子。我爸就住我一楼区,如今他买车逛展馆,从来只看里子。他说:我开出去,邻居看得起,家人也舒服。面子嘛,都是浮云。这让我一阵沉思。是啊,面子不再是唯一标准,价格透明、科技感强、用起来真靠谱才是硬道理。
但你会不会觉得,品牌的边缘化是一种被剥夺感?我有个疑问,为什么很多好车,死扛价格都难退出市场?是不是质量不行?也未必。其实每辆车都不差,误区在于,消费者心里认哪个标签开始变模糊了。比如当年买某某车的朋友,小张就说:看牌子,我更信东风日产,好用又实在。对比一下,讴歌的里子,其实也不错,但面子已逐渐失宠。
说到这是为什么,可能跟市场的碎片化有关,也跟销售渠道变革有关。买车已经不仅是摸闻价那么简单,网络评论、朋友圈推荐,甚至有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车型配置、价格总结。那时你还在路边试驾,已不再成为主要的决策点了。你可能会诧异,我的小区邻居,去年刚买了两台日系车——那报价真便宜。一个是‘看得懂的里子’,另一个是从邻居口中听来的还靠谱,这让我一阵心痒:难道豪华品牌真的要靠价格拼抢市场份额?这个死局,似乎还没有解。
品牌的固化不只靠技术堆起来,更多时候,是一个认知问题。我们搞研发,仿佛在打仗——不断攻坚、创新,但只要市场认不回来,再硬的子弹,也没用。那车,关键时刻还是得买得起、用得顺的。想象一下:一辆30万宝马,维修费比闹心还闹心,但全场很‘洋气’;而一辆二十多万的车,虽然外观普通,但用起来没毛病,也不坑人。哪个更值,其实在心里都明明白白。只谁更懂得洗脑消费者,谁就扳回一局。
说起边缘化,我在想,未来讴歌还能不能翻盘?其实我没那么确定。品牌要重塑,需要的,或许不只是几块配置卡片或者新面貌。更大程度上,是要让消费者觉得——真的是值得我花这个价买的。你说,市场会不会变得更理性?或者,价格战还能持续多久?这里头,藏着不少玄机。
讲真,我觉得这一切,还没有到阴谋论的地步。只是现代车市,变得越发复杂。像之前一个修理工说:车就跟女人一样,懂得享受,是奢侈,懂得用,才是真本事。是不是太俗了点?但他也没错。
你觉得,未来的豪华品牌究竟会走向何方?是继续野蛮生长,还是慢慢被市场逼成开心果?这其实挺有趣的。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



